不可否认,吴老将军是忠的,但私心也是有的。
而且,他明显僭越了。
你可以举荐何人继任,哪有你来指定的道理?
当然,在此危急时刻能镇住这支大军的最合适人选,也的确得是吴家的人,还得是在吴家也甚孚人望者。
但,不管是出于帝王威严,还是不想西军统帅世袭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朝廷都不想“放虎归山”,让吴挺去西夏。
可是朝廷中能镇得住西军的老将不多了,而且刚死了一个吴璘,你就不怕再累死一个?
这可是要十万火急赶去赴任的,再派个六十多的老家伙,只怕他跑到西夏就得累死。
于是,魏相和晋王一商量,给小皇帝上了一个折衷的方案:把吴拱派回去。
吴拱是吴玠的儿子,吴家军就是在吴玠手里壮大起来的。
以他的资历、威望、身份,做这个西路军主帅,完全合适。
而且,不会招来吴家人的激烈反弹。
可是,这二十多年来,执掌吴家军的可是吴璘。
叔侄再亲,那也没有父子亲。
朝廷在此当口儿,绝对不敢冒险没有吴家背景的大将接掌帅印。
但,又不想让吴家对于西军的掌控更进一步。
这要是再让他们在西夏立下大功时,一番封赏下去,一个国中之国就彻底出现了。
所以,便派出了缓冲式的人物:吴拱。
这二十多年来,执掌吴家军的是吴璘,现在接掌吴家军的不是吴璘的儿子,而是他哥的儿子,多少能让吴家势力的稳固,会产生那么一点松动。
当然,闹成郭家兄弟那样,再来个郭玉岫进这次告御状的事儿来,那也是朝廷绝对不想见到的。
内中这个平衡的分寸,不得不说,魏良臣和赵璩,还是把握的相当不错的。
吴拱接了圣旨,立即轻装出发,只率五百骑,日夜兼程奔向西夏,只希望能在叔父临终之前,见上他最后一面。
只可惜,他还未出兰州,西夏群狼已经嗅着血腥味儿,恶狠狠地扑向了老将刘锜。
第796章 胜败兵家事不期
刘锜驻军于零波山下,本来是要拔除驻扎此地的西夏军。
这支西夏兵马约有九千人,以零波山为依托,凭据险要,背城为营。
这样一支人马,如果放任不管,不管他兵发何处,一旦敌军下山,都会是他腹背之处的一个巨大隐患。
所以虽然山高路险,壁石林立,刘锜还是决定先把这颗钉子拔掉。
此后他再兵分两路,一路沿惟精山、杀牛岭一线,往赏移口、割踏寨逼近,进击威州。
另一路由沿鸣沙河,先夺沙陀城,再攻应理城。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吴璘在祈连山战线上打的有声有色,能压住白马强镇、宣化甘肃、西寿保泰三大军司,牵制卓罗和南、西寿保泰、静塞三大军司。
但是,刘锜正面左右有西夏嘉宁、祥桔两大军司,零波山上还有近万西夏驻军,而其腹背之后的西夏军,仿佛完全没有了宋军牵制似的,向他的后路疯狂包抄过来。
最先与刘锜部接战的是西寿保泰军司约万余人的队伍。
刘锜还以为是西寿保泰军司顶着吴家军的压力抽调精锐为自己当面之敌解围。
刘锜马上派兵阻击,双方接战一昼夜,西夏白马强镇先头部队、卓罗和南主力部队便先后赶到了。
消息报到刘锜的中军大营,刘锜顿觉不妙。
凭他多年的战阵经验,吴家军那边一定是出了重大纰漏,否则西夏军无法也不敢抽调这么多军队过来。
从地图上看,从侧翼和后路包抄过来的西夏军隐隐已成合围之势,这是要把他围困在零波山下。
刘锜当机立断,马上下令全军交替撤退,向柔狼山一线转移。
攻守之势,就此易也。
柔狼山一带的西夏军已经被他歼灭,他打算移师此处,同样背山为营,据险而守,待了解清楚吴家军那边情况,再做行止。
但是,从沙陀方向、惟精山方向,嘉宁军司和祥桔军司的西夏军也不计后果地冲了过来。
西夏军也知道,吴璘之死,可能会让吴家军陷入一时的混乱,指挥系统瘫痪。
但是这个过程应该不会太长,宋国方面必有后手,吴家军也不会坐视混乱局面继续。
那份进奏大宋天子的奏疏上,落款是宣谕使赵婒。
作为监军,他甚至能节制主帅。
主帅既死,他就是全军最高统帅,此人就算刚刚赴任,也必然很快交接清楚,担负起指挥责任来。
所以,西夏军必须抢这个时间差,不计牺牲、全员进逼,尽快吞掉刘锜部。
到那时吴家军那边顺利完成交接,指挥系统恢复,也来不及了。
只是,刘锜的反应太迅速了。
刚刚察觉苗头,原本狼一般紧盯对手,步步进逼的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