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北朝帝业 第4o6节(2 / 4)

但是如今这王颁急欲求去,李泰也没有必要枉做坏人、留之不遣,略作沉吟后他便又说道:“人伦天性所催,谈不上辜负了谁。你能如此纯孝,倒也印证了我眼光尚可。

如今府下正自休养,倒也没有什么兵事操劳,你既然求去,那我且祝你此行顺利。希望你归见你父之后,你父能不怨我荒废其子,也希望你能施展此间所学,破敌扬威!”

“多谢大将军嘉勉,多谢大将军……”

王颁听到这话后,便又连忙叩首作拜,语调也变得有些哽咽起来。

“总是宾主一场,倒是不好让你孤身离去。这样罢,借你一千精骑同往,待到这场战事结束之后再遣之归府。至于你是归是留,且凭心思自决吧。”

李泰想了想之后,便又做出了这样的安排。

他虽然眼下并不想加大淮南方面的人事投入,但也并不介意加强一下自己的影响力。而且北齐与南梁军队在江北一线的交战也是有着不小的借鉴意义,派出一支人马前往观摩并积累经验也是不错的选择。

像是合肥东关、姑孰横江、采石渡口以及张公洲这样的江防要地,如若能够实地考察一番,那么在未来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也能更加的有的放矢。

王颁听到李大将军这一安排,自是越发的感激涕零,见其连连叩首道谢的模样,反倒让心怀鬼胎的李泰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不过一想到这些心思大概是不会在与王僧辩对抗时发挥效果,他便也释然了,兴许这一安排未来还能更顺利的帮王僧辩报仇,也算是一饮一啄、皆有定数了。

“眼下梁国看似内乱悉定,但人心之离乱仍然深重难除。你父湘东旧属、江陵虎臣,又身拥定乱之功,名盖当时也是理所当然。然则陈霸先也是威震岭南,鲜受幕府绳令,久为诸军之主,其群下亦非谦谦君子,恐怕不会久屈人下。若欲长久相安,此情不可不察。”

李泰想了想之后又说道:“这是我对梁国人事一点浅见,临别之际授你以作谋身的参考。倒也不是要借你之口离间梁国人事,你姑且一听,倒也不必宣扬吵闹。”

“末将一定谨记于怀,多谢大将军赐教!”

王颁听到这话后连忙又点头说道,尽管如此,但李泰也并不觉得能改变什么。

很多时候都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放在王僧辩身上尤其的适用。

作为平定侯景之乱的主将,王僧辩可以说是南梁末期最优秀的军事人才,但是讲到性格和手段,他甚至连王琳都不如,更不要说陈霸先这南朝最后一个猛人。

第0767章 取财有道

南梁这一点人事隐患,不要说李泰了,哪怕北齐段韶这样一个不经常在淮南地区活动的人都看的很清楚。王僧辩作为局中人,想必也是有所感知,但是他又能怎么办?

陈霸先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趁势而起的军头,不只是能力卓越、格局雄大,其麾下部伍也经过了岭南平叛的充分磨练。这些将士们肯于跟随陈霸先北上平定侯景之乱,他们内部的感情和信任便超过了大多数的武装势力。

想要一纸书令便解除陈霸先的军权,就连皇帝萧绎都做不到,王僧辩就更加做不到了。

既然不能削弱对方的实力,那就需要正视对方的存在并给予相匹配的待遇。但是这样一来,王僧辩下属的那些江陵一系的将领们又不答应了。

如今的陈霸先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南梁军方二号人物,王僧辩坐镇建康、陈霸先坐镇京口,当王僧辩率军外出作战时,陈霸先便代守建康,表面上看来彼此间可谓是配合默契。

但是京口之所以能成重镇,要么是对三吴之地有着坚固牢靠的控制,要么是能够与长江北面的广陵等地互为呼应。否则,京口也只是大江南岸的一座孤城罢了。

侯景之乱被平定后,王僧辩将自己的心腹和江陵嫡系江陵都安排在了三吴之地。陈霸先虽然坐镇京口、略成分陕之势,但所拥也不过京口一城罢了。

所以在北齐频频向南进攻滋扰的时候,陈霸先也是频频用兵于北,希望能够夺回广陵等江北重镇,以此来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如果不能向外开拓,那就要向内索求。

就算明知道陈霸先并不可信,王僧辩既没有魄力直接解除陈霸先的兵权、瓦解其武装,又不能协调内部,让渡出足够的利益来安抚和包容陈霸先,彼此间的交恶决裂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如果说王僧辩是一匹精心驯养的名驹,那陈霸先就是一匹荒野求生的烈马。二者脚程耐力都相差仿佛,甚至有的时候陈霸先还给人一种不工不巧的粗砺,可是到了真正危难时刻,二者的表现则就会有天差地别。

在面对北齐的极限施压之下,王僧辩最终没能扛得住而选择屈服,但陈霸先却选择了一条与之截然相反、更加艰难也更加辉煌的道路,彼此之间的差距可能就是性格之中的这一点韧性。

讲到陈霸先的艰难立国,就不得不带一嘴北齐高洋,拿着最为丰厚的家底,干着最不知所谓的事情。

在北面追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