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军立即开拔,先赴祐川,直逼临洮。
吴璘病体未愈,受不得车驾颠簸,由士兵抬着腰舆,上了战场。
与此同时,杨沅以潼川路经略安抚使、利州中路御前驻扎诸军都统制的身份,将治所前移至南郑城。
他调集大军,既为吴帅之预备队,同时也秣马厉兵,陈重兵于宋金两国边境,做好了金国插手对西夏之战的准备。
一旦金国插手参战,他就要由预备队立即转化作一线作战部队,发动对金战斗。
刘锜也将治所前移,担任夔州路、利州东路处置使。
一旦金国下场,他将和杨沅相互呼应,互为奥援,作为打进金国的两只铁拳之一。
鄂州李道,也陈兵长江南岸,进可攻、退可守,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李显忠和邵宏渊则分别负责淮东防线、淮西防线的防御事务。
澉浦御前水师都统制,刘商秋的三姐夫林荣跃,也做好了率领水师随时出海的准备。
大宋此番做出的战略态势至今已经非常明显了:东守、西攻、海扰。
东线,利用水网优势,以防御为主。
西线主攻,主攻目标是西夏,由利州西路的吴家军主帅,成都路兵马为辅。
但是,同时让杨沅陈兵于利州中路,刘锜陈兵于利州东路。
金国不参战,则两军作为吴家军的坚实后盾。
金国一旦参战,两只铁拳就要主动出击,直接打进陕西去。
这一打,那主攻方向究竟是西夏还是陕西,可就不好说了。
虚者可以实之,实者可以虚之,虚实随时可以交换。
而鄂州李道所领诸军,则是见机行事,自主决定守江还是过江。
两淮显然是只守不攻的了,而大宋水师则会袭扰金国沿海,由日本国和高丽国提供后勤辎重、兵员补充。
此时,距小皇帝亲政,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
小皇帝是挺希望这场决定国运的大战,是在他正式登基之后开始的。
但是,只要再有一年时间,金国就能基本恢复元气,两年的话就会给大宋造成更大的阻力,根本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国运之战,亦或灭国之战,就此打响。
第783章 升帐点兵
吴璘抬舆出征,兵锋直指临洮府。
他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是攻占临洮府城,再以此为跳板,兵分两路,分别攻击兰州和西宁州。
由此打开西夏的大门。
西军本就是因为西夏的存在应运而生的。
它从诞生那一天起,使命就是针对西夏。
所以,多年以来,西军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战术战法,完全适应西夏军的战术战法。
历史上,西军对西夏作战,基本上是占上风的。
几次西征失败的主要原因,大多出在冗滥的官僚机制造成的高层指挥失误,以及后勤辎重方面的问题。
反倒是和金军作战时,一向强大的西军鲜少取得辉煌战绩。
靖康之变前后,一贯与西夏军交战的西军,开始参与对金作战,重大战役如太原之战、富平之战等,战果几乎是一边倒-——失败。
西军将门之后的刘光世、种师道等,都是当世名将,但是在面对女真人的时候,都没有什么好的战绩。
在面对女真人的时候,不落下风甚而常常胜出的反倒是岳飞、韩世忠等年轻将领。
他们既没有祖传的已经是完全适应西夏的西军战术战法,其部下也不是西军主力。
因此一来,反而在对金作战时,打的有声有色。
究其原因,战术风格的适应性是最关键的因素。
冷兵器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部队的作战风格相差极大。
大宋西军非常熟悉和适应西夏、吐蕃的战术战法,但这一套成熟的战术在面对女真骑兵的时候就完全不适用了。
西夏人的骑射水平,比起契丹人、女真人都要差的多。
他们更擅长在平原地带使用身高马大冲刺迅猛的党项马进行冲锋作战。
西夏人的铠甲普遍使用了冷锻技术,所以能在五十步左右,依旧有效抵挡宋军弩箭的射击。
如此一来,西夏骑兵经常借助重甲刺斫不入的优势进行冲锋作战。
在平原地区,西夏军用重骑兵“铁鹞子”开道,在山地则是用重步兵“步跋子”。
他们利用对西夏复杂地形的熟悉,诱敌入围,以重骑重步破阵,再用步兵扩大战果。
而西军在和西夏兵长期作战的磨合中,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战法。
西军以骑兵遮断西夏兵的步骑协同战术,再发挥己军的战斗优势消灭西夏军。
西夏的重骑兵和重步兵来上两回猛烈无比的冲锋就要休息,所以只要能有效破解他们的重步、重骑优势,接下来的战斗就很容易占据上风。
而女真骑兵虽然也以重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