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7节(1 / 2)

奏疏由七位内阁学士先行批阅,画出重点,给出解决的办法,然后呈报给他批阅。

减轻了他七成的工作量。

现在他可以坐在椅子上,悠哉的喝着茶,看着七人工作。

只需最后复核批复,然后呈送给皇帝老爹。

嗯,其实也就是走个过程,除了一些重大事项,基本都是他说啥就是啥。

想必这会儿老爹都要闲的发慌了吧。

一想到这里,朱标顿时就觉得杯子里的茶不香了。

我是太子好吧,为何要干皇帝的活儿。

不公平啊。

陈景恪简直就是天才啊,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为啥要提议让太子统摄内阁?

你光体谅老爷子辛苦,就不体谅我吗?

就在他有一搭没一搭满脑子跑火车的时候,王源拿着一份奏疏过来:

“殿下,礼部呈送的加急奏疏,关于科举方略的。”

“哦,这么快。”

朱标嘴上如此说,表情却一点都不意外。

礼部速度要是慢了,那才有问题。

重启科举之事为何传的这么快?还不是百官害怕皇帝反悔,故意宣扬的。

天下读书人都知道了,你皇帝总不能不要脸吧?

这么快就拿出章程也是同理,用最快的速度,将此事做成定局。

当然,还有另一方面原因,速度慢了恐怕会被望眼欲穿的读书人骂。

朱标翻开奏疏,内阁学士已经用蓝色的笔墨,将重要内容全部画出,他看起来特别省力。

不过此事事关重大,他还是一行一行的将内容全部看完。

然后点了点头,任昂这事办的不错,没有搞什么花招。

基本都是仿照宋朝成熟的科举方案,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分省府划分名额的条款。

关于两年磨砺,则只字未提。

这是吏部的事情,礼部要是插手就是越权了。

不过吏部那边也同样不敢背负骂名,几乎是先后将奏疏呈送过来。

制定了一套还算可行的磨砺之法,大致意思就是:

在地方衙门的六房专门设置一个职务,协助主簿统管六房事务。

两年为期,合格之后吏部再授官。

所谓六房,就是仿照六部设置的六个机构,管辖职务也大体相当。

朱标看过之后觉得没问题,就单独呈送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对两年为吏的考核之法进行了修改,之后就批复同意。

消息也同样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

翘首以盼的读书人再次沸腾。

然后就一窝蜂的散开,各回各家。

马上就要开恩科了,赶紧复习吧,谁还有空在这瞎聊。

第43章 暴毙

陈景恪的日子单调又充实。

在皇宫他几乎无法听到外界信息,也就朱雄英上课回来,会和他聊几句外面的八卦。

内阁正式建立,科举重新开办,赵瑁案已经抓了上千人……

这些他早就猜到了,并不觉得奇怪。

嗯,内阁正式建立,让他小小的兴奋了一把。

毕竟这是他提出的构思。

虽然没办法公开领取这个功劳,但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都知道是他的功劳,就足够了。

这一点很重要。

现在朱元璋对他的态度更加和蔼,朱标见了他都会停下聊几句。

这代表着很多东西。

其实他不知道,这一对父子对他的态度改变,还真不是因为内阁和科举的建议。

而是那天晚上,他给朱雄英说的那一番话。

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实施,而一个好的继承人,可保天下数十年安稳。

不过这些细节对陈景恪来说都无所谓,总之他的地位愈发稳固就是了。

皇帝和太子对他的重视,也让宫中的人对他愈发客气。

不过他很安分守己,从来不乱攀关系,也不乱跑。

除了给马秀英诊治,基本不会离开自己的小院子。

每日都将大多数时间,花费在编写医书上。

除此之外,还会抽空翻看一下经书、史书、兵法等书籍。

不求多么精通,至少要知道在讲什么。

比如他就在宫里见到了《武经总要》。

这本兵书名声远不如孙子兵法、六韬、纪效新书等有名。

但却是一本完美的新手教程。

宋朝以文御武,为了让不懂军事的文官学会带兵,专门写了这本兵书。

从兵器到粮草,从训练新兵到排兵布阵,甚至不同兵种每日行军多少里都讲的清清楚楚。

对陈景恪来说,这书简直就是量身打造。

也正是看了这本书,他才知道练兵统兵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的多的多。

甚至古代练兵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