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北宋穿越指南 第1129节(2 / 2)

民间建筑,也基本属于明清风格,因为大量用砖来砌墙。

秦代用砖铺地、砌台阶;汉代增加了用砖来修墓室;南北朝出现砖砌佛塔和城墙……宋代开始用砖来修建房屋,但仅限于墙体的下半部分。

元代出现全砖墙的民居,并在明代成为普遍做法。

谢衍这一路乱逛,发现黄州府城内的民居和店铺,大部分都采用的是全砖墙体。

谢衍走到一面砖墙下方,抠出砖缝里的小块灰料,用手指用力捻了几下,嘀咕道:“水泥的,强度不高。或许我可以靠改进水泥来赚钱……呃,水泥怎么烧制来着?”

现在的大明,已经有好多个种类的水泥。

民间普通房屋,用的是一种人工配料的早期水泥,类似1820年代发明的“英国水泥”。它的优点是成本低,不挑剔生产地,又具有一定的强度。

而官方建筑,或有特殊需求的民间建筑,则用含黏土较多的石灰石煅烧,类似1790年代发明的“罗马水泥”、“天然水泥”。它的强度更高,但挑剔生产地,难以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如今有许多学者和工匠,正在尝试改进水泥,把前面两种水泥的优点结合起来。

“那是什么地方?”谢衍指着一栋五层建筑。

王昇扯着谢衍的袖子,把他拉开几步说:“醉春楼。相公和娘子可不准咱们进去,至少在考上举人以前不许进去。”

谢衍瞬间明白,原来是古代的会所。

“这里的百姓也不穷啊,乞丐都没见到一个。”谢衍说道。王昇却说:“前两年,也不知是谁造谣说周家铺子施米,最后导致乞丐在城里哄抢米铺。当时打死打伤二十几人,知府一怒之下就不准乞丐进城。”

“出城去看看。”谢衍说道。

王昇劝说:“城外治安越来越乱了,六郎还是不要出城为好。”

谢衍不置可否,继续往前走。

他一直在观察建筑,现在改为观察路人。

那些百姓的穿着,比建筑更加具有割裂感。只不过谢衍对此不了解,感受不是很深而已。

有少数女子,还在穿唐代的短襦长裙。这玩意儿从唐代一直穿到宋代,《清明上河图》里就有,略作改良又穿到现在的大明。

更多女子穿宋式襦裙,能看到一大片抹胸。也有女人不嫌热,外面又套了个褙子,但依旧能看到白花花的胸脯。

谢衍心想:风气倒是挺开放的,可惜没有露腿。

这念头刚刚升起,他就看到腿了。

有个女人挎着篮子走来,上半身抹胸套着短袖襦衫,下半身的裙子短到大腿都没遮完。裙子下面还穿了条宽松裤子,半截小腿都露出来了。

露归露,不养眼,因为这是个胖胖的中年大妈。

街道上来往的,皆为马车、驴车和骡车。

谢衍问道:“不是早就有火车了吗?城里就没有什么代步的汽车?”

“没见过。”王昇说道。

其实早就有了。

蒸汽火车之后,是蒸汽内河船只。

等这两样都允许民用以后,很快就有人研发蒸汽代步车。由于当时蒸汽机很难小型化,搞出一辆巨大无比的汽车——其实就是把火车头稍微缩小。

完全不实用,渐渐就放弃了。

又过了几十年,随着技术突破,蒸汽机可以做得更小了,总算搞出稍微像样的汽车。但依旧显得体型很大,而且一路喷吐烟雾,还容易压坏路面,根本不被允许进城。

朝廷那边,一直在秘密研发汽油机。其原理很简单,但工艺技术不够,还需要配套科技取得突破。

还是那句话,大明科技是瘸腿跛脚的!

“让开,让开!驾!”

忽有一群青年男女,当街纵马而来,后面还有许多奴仆奔跑追赶。

谢衍和王昇连忙避让,沿街百姓也敢怒不敢言。

谢衍问道:“这些都是世家子弟?”

王昇说道:“领头那个叫钟万里,祖上是从关中迁到大明镇的流民,因为跟随太祖、太宗起兵而发家。当时也没做什么大官,连爵位都没捞到一个。但钟家的女子,在起兵前就嫁给邓家。邓家有两位爵爷,邓家发迹了,钟家自然跟着发迹。在这黄州府,钟家已经攒下数万亩土地!”

“那可真是大地主啊。”谢衍颇为羡慕。

王昇讥讽道:“谁让人家的祖上有从龙之功呢?这种世家多得很,三年前的洛阳之变,新君和首相以谋反罪杀了一大堆。”

两人沿着主街来到城门,谢衍加快脚步走出去,王昇想了想也没再劝阻。

出城不远,谢衍就看到大量乞丐。

这里的附郭街区,跟城内的街区仿佛两个世界。

“杀得好!”一声喝彩吸引了谢衍的注意力,发现那里有不少百姓在围观。

谢衍好奇的走过去,才知道那里新贴了十几张通缉告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