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瑾年对纪凌的身世并不了解,有此疑惑也正常。
皇家猎场靠近行宫,方圆百里都是皇室的土地,一般人怎么可能会埋在这里?
宗聿解释道:“瑾年可曾听说过英王谋逆案?纪凌的父亲是禁军副统领,当年英王谋逆,我父皇和文武大臣被困行宫,众人浴血对战,纪凌他爹更是战至御前最后的一兵一卒,撑到援军到来,力竭而亡。”
英王谋逆案距今已有二十一年,江瑾年那个时候还在娘亲的肚子里,宗聿刚满月不久,先皇后为了照顾他,没有前往猎场,因此在宫内生变时,第一时间察觉到异常。
纪凌的父亲英勇善战,他力竭之时,英王闯入宫殿,年仅六岁的纪凌捡起和他一般高的长剑,护着被先皇带上猎场的宗熠、宗樾。
英王没把这个奶娃娃放在眼里:“剑很危险,不是你这种小屁孩该玩的东西,你要是放下去,我说不定还能给你个痛快,别和你那牛脾气的爹一样,不识时务。”
纪凌打小没娘,是父亲教养。他和宗熠差不多的年岁,先皇宽厚,便让他进宫和宗熠作伴。他和两位皇子是一起长大的情分,在他心里,保护两人是一种本能。
英王的话他似懂非懂,他固执地提着剑,挡在二人身前:“我拿得起就护得住!”
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纪凌而言,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眼前这个谋逆之臣确实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掉他们,然后坐上他梦寐以求的王位。
可那些都和纪凌没关系,纪凌的心里只有两位皇子。王位对他而言是很遥远的东西,他不懂那有什么好的,但宗熠和宗樾就站在他身后,那是他能切实感受到的。
那一日兵荒马乱,纪凌失去了最后一个亲人。援军攻上来清扫时,纪凌抱着剑跪在父亲面前,父亲说:“拿起来了就不能再放下。”
纪家忠烈,但纪凌因为性格问题,他父亲没想过要他从武。送他进宫,是想他做皇子伴读,可他捡起剑,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纪凌年幼,家中无人,先皇特许将人葬在此地,平日里看守行宫的人会帮忙扫墓。
先皇欲把纪凌养在宫里,随他爹的意愿,做皇子伴读,但纪凌拒绝了,他自请入凌霄阁,拜入前任阁主门下。
比起手无缚鸡之力,纪凌更想变强,他痴迷武学,永远有一颗保护别人的心。
提到英王谋逆案,诸多往事纷至沓来,左右无事,宗聿就和江瑾年多聊了两句。
他们有些时候对纪凌格外偏宠,一方面是因为纪凌性格存在缺陷,情感比较迟钝,对危险死亡没有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就是从小长大的情分,不管过去多少年,纪凌想要保护他们的心从来没有变过。
英王谋逆案牵扯甚广,甚至拖下一大批武官,文官因此崛起。江家正赶上时候,迎头而上,开始他们一家的辉煌。
江瑾年的娘亲当时已经身在京都,江云枫因为没有安置好她,闹的家宅不宁,称病在家,没有去猎场,也因此捡了大便宜。
因为当时宫里乱了,先皇后是武将出身,她带领禁军镇住宫里的局面,可还需要一个人带兵去猎场。
江云枫适时出现,先皇后对他委以重任,他不负所托,事情办的漂亮,也顺利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不过江家有得亦有失,在那场混乱中,还在妃位的太后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而之后再无所出,直到先皇后离世,她奉旨抚养宗熠三人。
江瑾年多少了解一些当年的情况,道:我记得当时不止死了一位皇子。
太后膝下的是先皇第四子,同时出事的还有年岁一致的三皇子。
宗聿微微颔首,毕竟死的是自己手足,他的声音显得低沉:“叛军攻入皇宫,当时局面混乱。对外称是死了两位皇子,但三皇子的尸首一直没有找到,他母妃受此打击,痴傻至今。”
江瑾年有些唏嘘,道:英王谋逆,少不了狄戎的手笔。江云枫刚退了狄戎的大军回都,狄戎怎么会甘心?想必四皇子的死多少掺了些私人恩怨。
后宫是外臣止步之地,那些叛军又怎么可能清楚每个妃子的住处?留在宫里的皇子公主好几个,偏偏出事的是年纪一致的三皇子和四皇子。这很难不让人猜想是叛军没有分清,干脆全杀了。
宗聿和江瑾年这会儿已经进了营帐,看清江瑾年的手语,宗聿愣了愣。虽然他那时没记忆,但后来听人提过多次。英王谋逆是不服气输给先皇,并没有他国插手。
狄戎当时刚结束内乱休战,怎么可能又出来挑事?
宗聿只当是人云亦云,传的夸张了些,没有在意,道:“瑾年是听谁说狄戎有参与?”
江瑾年坐下,道:我娘,当时京都有狄戎人的身影,英王谋逆失败后,他们就离开了,还带走了一个大箱子。
宗聿正在给江瑾年倒茶,看清他的手势,面上的淡然微僵。若是江瑾年是从旁人的嘴里听来,他一笑置之,可说这话的人是他娘亲,这就让宗聿不得不重视。
江瑾年见宗聿的神色